休息时跟着我家2岁的侄女在小区楼下玩,恰好遇到了同样带着小朋友的邻居,于是小朋友们自己在玩,大人们自己在聊天。
正聊着呢,玥玥妈妈赶紧跑到在跳上跳下的玥玥后面,念叨着说“哎呀,你慢点,小心摔啦!”,玥玥不听,2岁的她正是好奇好动的时候,迈着自己的小短腿继续跑跑跳跳,结果还真被一根树枝给绊倒了,玥玥妈妈很无奈,把玥玥抱起来,说:“看吧,叫你跑,都说了会摔的,就不听!”。给妈妈抱没一会,玥玥又想下来去跟其他小朋友玩。
把玥玥放下来后,玥玥妈妈又继续跟其他家长聊天,但没过一会,她又瞄到玥玥在地上捡东西,又是一个箭步冲上去,拍掉玥玥手上的东西,说:“哎呀,地上的东西很脏的,不要乱捡。”
后来,她实在不放心,便一直跟在玥玥后面,随时阻止孩子的“危险”行为,其他家长劝她说不用那么担心,大家都在这小空地上玩,不会怎么样的,但她还是不太放心。
后来,大家要带小朋友回家时,玥玥坚持想要走一条远的路回家,又跟妈妈起了争执,“怎么孩子就是不走这条好走,近一点的路呢?”玥玥妈妈很是头疼道。
想必玥玥妈妈的这种无奈的感受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明明事先告知了会有危险,也想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去帮助孩子不走弯路,怎么孩子就是要往相反的路走呢?
特别是当孩子到了青春期,自主性越来越强,自己的想法也越来越多,也更多地去尝试执行时,更是让父母着急,难道要眼睁睁看孩子“撞南墙”吗?该怎么办呢?要如何应对呢?
有一些家长会很焦虑,不安担忧,很想去拉着孩子往计划的方向走;
有的家长会比较强势,直接行动起来,“按我说的来”,命令孩子;也有的家长会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然后看着孩子“撞南墙”……
往往前两种做法的家长可能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无论是年幼的玥玥还是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贯彻自己的想法。
就像是《象与骑象人》中所说的,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
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比如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力量巨大的大象的。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就像那力量巨大的大象,在日益增长着自己的力量,觉醒发展着自己的主体性;而家长呢,便是那骑象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给孩子指出“应该”走的路,期待着孩子的合作与配合。
而情感大象有个特点,它只承认自己切切实实体会过的“经验”,而不承认理智所构想的“期待”。
所以,即便家长指了明路,但孩子还是会想自己去实践一下,撞了南墙,痛也觉得值得。
因此,蕞明智的做法也许是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自己去摸索,手握缰绳的骑象人指挥不了大象,能做的是放松力气,不要让缰绳得太紧,伤害到大象。
其实父母心里也清楚,孩子的这些想法和行为自己不应该多加阻扰,要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但自己心里还是会忍不住担忧,行为上还是不自觉地去反对、甚至控制孩子。
“我知道那么多,但还是做不到,”这或许是因为父母自己心里也有一头情感大象,要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也许需要父母自己先来认识自己心里的这头大象。
这头大象或许叫失控感。当我们觉得没有控制感的时候,我们会很焦虑;而当我们觉得有控制感的时候,我们会想要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控制欲,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失控的世界,而在一定范围内可控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确定感,会让我们感到安全。
所以有控制欲的父母并不代表会成为高控制型的父母,区别在于他们会如何对待失控感和采取怎样的行为。
例如有一些父母会变得控制,控制孩子,要求孩子“按我说的来”。
这一类父母很细心,对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考虑到,安排得很好,想要知道孩子发生的一切,全面参与孩子的生活。
而父母考虑得越多,做得越多,孩子独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也越受到限制;
到了青春期,孩子有推翻、反抗父母的想法,但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推翻之后的自己又是怎样的。这样的矛盾迷茫很容易让未成熟的心灵受伤,有的孩子会把这股力量转化成自我攻击,陷入抑郁的漩涡中。
有一些父母会很焦虑,对孩子充满了担心,担心学习跟不上了,担心饮食吃不好了,担心孩子压力太大了......
在不自觉中,把自己的焦虑和糟糕预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容易变得焦虑、拖延,甚至是抑郁。
而促使他们选择这样的方式的原因之一是父母自己内在无法转化的焦虑。
在家庭中,父母不仅承担着养育的责任,还应该承担作为“容器”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比昂认为,父母发挥“容器”的功能,帮助孩子去承载、消化孩子没办法处理、应对的那些情感的部分,然后以孩子可承受的方式再反哺给孩子;
在这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学习和内化父母的内在工作模式,帮助自己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绪情感。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父母都难以做到。
可能他们也是成长于控制的家庭中,学会应对的方式便是控制;也可能他们的父母也无法承担起“容器”的功能,也只会把自己非常多的情绪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也只学会了同样的方式。
所以,面对日益长大的孩子,父母潜意识中会觉得不安,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于是在无意识中选择了控制和投射焦虑的方式,努力握紧手中的缰绳,哪怕孩子会受伤。
另外一个原因是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
强势的外表下往往有一个不安全的内在,这可能是早期母婴关系中缺少了被抱持的感受;或是成长过程中缺乏有安全感的体验;也可能是曾经历分离的创伤体验,或是被忽视、被否定的时刻太多......
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了一根“定海神针”,所以总是处于不安中,所以会想全面的掌控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的孩子,这样,他们的内在才不会感到恐惧。
例如《青春变形记》里美玲的妈妈,一位擅长使用“为你好”的强势控制的妈妈,为美玲的所有事情做决定,把控着美玲的生活:
美玲放学回家晚了十分钟,见到母亲后便是妈妈的三连问,
“你怎么迟到了?你受伤了吗?饿了吗?”
然后不管孩子的回复,随手塞进一个热腾腾的包子,又发问:“今天的课怎么样?”;
对美玲的好朋友“评头论足”,觉得是个奇怪的人;
擅自翻看女儿的笔记,把女儿情窦初开的私密想象画作公之于众,还在女儿的暗恋对象面前大闹一场。
而这一切在妈妈看来都是自己在守护孩子成长,保护孩子不受坏蛋的骚扰,出发点是爱护孩子,面对这样的妈妈,美玲也只能强颜欢笑,尽管内心很压抑羞耻,但也只能笑着跟妈妈说“一切都好!”
对于这位妈妈的种种行为举止,不仅是剧中的美玲感到尴尬、窒息、压抑,剧外观影的观众也深感触动。
而在电影的后面,也揭露出来这位妈妈的过去,曾经与美玲相似的妈妈,哭着说,“我厌倦了追求美好!我在妈妈眼中永远不够好,对任何人都是!”
原来妈妈的强势背后藏着的是一位正在哭泣的年幼女孩,一如当下的美玲,因“被沉重地爱着”而痛苦迷茫,努力让所有人开心却对自己太过苛刻。
或许你正像玥玥妈妈一般对孩子的各种个性行为举止担忧不止,或许你正面对这叛逆反抗的青春期孩子,而一贯强势的你正一筹莫展;又或许,你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不想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却又无意识地将孩子扯入轮回的父母。
你身上承担着不小的责任与压力,社会激烈的竞争也让人不禁心生焦虑,对孩子的未来有许多担忧,于是下意识地想掌控一起,迫切地想解决掉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
焦虑与不安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容纳的。
当你学会接纳之后,你或许会发现你与孩子的关系也会有所改变。
让自己在养育过程中安定下来,也可以从我们的伴侣那么获得支持和安抚;让安全充足的伴侣更多地承担安抚孩子的角色,你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慰藉。
同时,请接纳为孩子担忧的自己,而每当担心的时候,不是去重复自己的担心,而是问问自己,“怎么样,我才可以更放心一点?”。
学会与心里的情感大象共同合作,接受孩子的想法,慢慢地,那些担忧会逐渐转化为对孩子的信任,给孩子空间,放下缰绳,让孩子用能力换取你的放心。
正如《尼布尔的祷告词》中所说:上帝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温馨提醒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可以联系m.020ljx.com,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