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4371477

020-34385911

13316087099

15815815407

女儿遍体鳞伤的亲密:面对拧巴纠缠的母女关系,女儿如何觉醒和分离?

发布时间:2025-05-07 17:18:14    点击:17
分享到:

在心理咨询中,母女关系,是一个常见的困扰。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与母亲的关系,可能会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影响女儿的人生和命运

 

今天来分享一种相互纠缠的母女关系,很多女性的痛苦来源于和妈妈之间拧巴纠缠的关系,又恨又爱。母女之间的心理依恋是非常紧密的,没办法分离。

 

有个女孩子分享说,从小到大,妈妈对我事无巨细地管着。几点回家、和谁交朋友,都要过问。

 

兴趣班、专业都是妈妈选择的,我的工作也是妈妈喜欢的,我甚至甩掉了我喜欢但妈妈不认可的男朋友。 

工作之后,妈妈就搬来和自己一起住,不允许我单独租房。我的工资也是妈妈保存着,妈妈认为我的事就是她的事,必须听她的。

 我一直习以为常,觉得和妈妈很亲密,也习惯了依赖妈妈,直到我出现了严重的躯体障碍。心理咨询师告诉我,这是我的身体在表达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通过一次次的梳理,我渐渐意识到对妈妈的恨意,我一直活在妈妈的控制之下,确实是活得好累好窒息好抑郁啊,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也很想做我自己啊,谁不想让自己的人生按自己的规划去走呢?

 

但是这个想法一旦出来,我就感觉自己背叛了妈妈一样,感到很愧疚。我真的不忍心伤害她,不敢说“不”,总是照顾妈妈的感受。因为妈妈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妈妈那么敏感脆弱,每次跟她说话我都要反复考虑语句是否存在歧义,会不会让她联想到不好的事。

 

在咨询师的疏导下,我开始学习照顾自己的感受,慢慢变得独立起来,不再围绕着妈妈转。

 

但是真的很难很难,经历了好漫长的一段过程,反反复复的心软,一次次的心理建设,我才从这种愧疚和煎熬中走出来,识别妈妈的软控制,不再被妈妈的情感所绑架,真正和妈妈分离。

 

为什么母女那么难分离?

 

女儿在关系中感到很痛苦但难以挣脱,像是有一根脐带将两个人死死缠住,并打了个死结。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所谓的共生就是指两个人无法离开彼此。

 

母女共生是母亲有极强的控制欲,软硬兼施操纵女儿的人生,致使女儿精神上无法独立,必须依附母亲而存在的状态。

 

一、母女的依赖共生一体。


在电影《钢琴教师》里,便呈现了一对控制与纠缠的母女关系样本。


年逾40的女儿埃丽卡依然单身,与母亲共住同一屋檐下,至今无法拥有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的交友圈、甚至连每天活动的范围、穿着都无法自主决定,而这一切,都被她的母亲牢牢掌握在手。


从小就被母亲寄予攀登艺术高峰的埃丽卡,一直被逼着学钢琴,禁止所有无效人际关系(如同学、亲戚)。在父亲因精神分裂症去世后,埃丽卡的世界就剩下了钢琴和母亲。


这是一对共生融合到极致的母女,母亲用爱的名义强硬地将女儿绑在自己身边,她们同吃同住,睡同一张床,除了工作外,女儿不得离开母亲身边。


而女儿即便恼火不满、瞒着母亲做出性虐和偷窥行为,在被压抑控制到极致时,也曾与母亲发生过激烈的打斗,但在种种的反叛行为之后,她依然选择回到这个残缺畸形的家。


埃丽卡痛恨母亲极强的控制与占有欲,但同时也依赖着母亲全然的保护与关注,当她在与男人的关系中遭到拒绝与伤害后,她还是会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依偎哭泣。


离开了家的埃丽卡,永远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原著小说中,结尾是如此写道:“埃丽卡知道她必然要走的方向。她回家。她走着,慢慢加快她的步伐。”


在她们的关系中充满了爱与恨的交织,一方面,母亲对女儿的严格要求和控制体现了她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母亲想要当女儿的守护者,她担心一旦看不见女儿,女儿便有可能遭遇到伤害;


另一方面,这种控制和占有又使得女儿感到被束缚和压抑,扭曲的成长经历让女儿有着强烈的性虐冲动,在情感上变得冷漠无情,无法与他人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


爱与控制,似乎成了母女关系的一体两面。当爱以极致的控制来表达时,这份爱也悄然转变为了女儿心中无法宣之于口的恨意。母亲“爱”得越纯粹,女儿也“恨”得越浓烈。


在这样的母女关系中,母亲成为了女儿生命里那爱不能、恨不得的存在。而这样的矛盾会成为女儿与他人关系的底色,特别是在对待自己,对待伴侣时


作为女儿的我们长大后,那份被深深压抑了的愤怒、憎恨、怨怼、失望和攻击性成为横亘在母女之间的无法跨越的鸿沟,隔开情感的流动,也阻碍着我们对自身女性身份的接纳和认同。


如何跨越这份恨意,成为女儿成长路上的重要议题。

 

二、隐秘的恨意,如何找到出口?


女儿常常是不被允许表达对母亲的恨意的,这背后会有多种原因:


可能是妈妈会被这样的攻击打倒,让女儿很是愧疚,只能藏起来;可能是当女儿在表达时,会招致妈妈猛烈的反击,只能压抑;可能是这些恨意会破坏掉内心的爱,只能隔离......


这些恨意便成为那触不得的暗面,潜藏在心灵深处,在未察觉时影响、甚至左右着我们的人生。


电影里,成年后的埃丽卡,那满腔混杂的爱与恨则转化为了受虐的畸恋。


在封闭的母女关系里,埃丽卡受到的是冠以之名的控制和伤害。当将爱与虐待混淆一谈时,在她看来,爱便必然伴随着虐待,而虐待会成为爱的表达。


所以,面对对自己有好感的男性,埃丽卡要求对方对自己施虐,在受虐中体验到快感,以被支配者的姿态来表达爱意。


在共生的母女关系里,女儿并非作为独立个体存在,而是母亲自我的延伸,她的身体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妈妈的


在自虐和受虐中,痛感既让埃丽卡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也在间接的以这样的方式报复母亲。身体上的伤口,是她对母亲的愤怒和恨意的无声表达。


共生一体的关系里,容不下女儿对母亲的恨意、攻击,但这一部分并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向内部,攻击自己,也就是克莱因所说的,攻击性转向自己,形成内在迫害者


坏妈妈是不允许的,所以只能是自己。这些内在的攻击,常常阻碍着女儿发展自己的人生。


有的女儿会成为母亲的情绪容器,照顾母亲的感受

妈妈已经很脆弱了,她需要我的照顾,我怎么可以向母亲提出我的需求呢?,牺牲着自己,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内心发展需求,而这一模式发展迁移到亲密关系中,习惯地在关系里当一个讨好者,在人际交往中背负着很多的压力与情绪。


有的女儿则会接受认同母亲投射过来的角色

东亚女儿和母亲的相处角色是老公,女儿扮演着丈夫,填补着真正的父亲无法满足的情感缺口,安抚、宽慰失望的妈妈,也承受着母亲对关系的失望和怨恨。


而这些都有可能扭曲女儿对亲密关系,以及在两性关系里的角色认知;将对母亲的失望和愤怒转化为对异性的攻击,甚至是对自己性别的攻击,无法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女性性别。


还有更多的女儿,困在了愧疚和愤怒压抑之中


一方面,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始终在压抑自我的需求,去扮演母亲喜爱的顺从、乖巧的小棉袄,对此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压抑;


另一方面,想要分离的发展需求与母亲的情感依赖相互撕扯,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罪恶感,尤其是当母亲曾给予了很多照顾时。


于是便陷入了深刻的存在性困境”——既是女儿,又是心理上的母亲容器;既渴望自由呼吸,又恐惧关系的断裂这种撕扯感在客体心理学中被称为分离个体化中的幸存者内疚


专注于母女关系的韩国作家崔恩荣形容,母女关系常常是一场女儿对母亲的单恋,这是一种带着伤痕的爱


女儿的愤怒背后,其实是无尽渴望来自母亲的爱和对真实自己的认可。该如何与母亲和解?这是陷入共生与对抗的女儿始终在寻求的答案,但或许这是一个无解的课题,我们终究要回归到自我本身,带着真实的自己真正地活着

 

 

三、正视恨意,重建新的联结


客体关系认为,孩子对母亲的愤怒并不等同于对母爱的否定,而是人格独立、个体分离进程中必要的哀悼仪式。


恨并不是关系的终点,而是通往理解的暗河。当你能凝视恨意而不被淹没时,或许会在河底发现被掩埋的、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那正是我们改变的种子。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反复,可能会体验到浓浓的挫败、无助和焦灼,但每一次觉察都是松动旧模式的机会。


恨意里或许住着一个正在觉醒的自我正视这份恨意,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攻击母亲,而是让它化为动力和养分,在亲密无间的关系里生长出来。


学着去重塑被共生关系模糊的边界,建立情绪缓冲空间,用主体性语言重构对话


例如,当母亲又再一次寻求我们的情感支持时,不再照单全收,可以尝试着去告诉母亲,我正在....,待会再回复你,延迟回应不是我们冷漠,而是给情感反射建立缓冲空间,避免自动滑入旧有互动模式。


当母亲一直尝试去控制我们的生活,给出指令时,对抗反而更会让自己受伤,我们不妨化被动为主动,可以告诉母亲,我听到你的建议了,我需要时间消化一下,表示我们自主思考的权利,同时也让母亲明白,这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此外,重建新的联结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的自己,那个乖巧的自己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是现在的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成为更为真实的自己


过度的否定反而让我们陷入虚无中。可以跟内心的好孩子告别,告诉它,


亲爱的顺从女儿,我看到你这些年多么努力地维系着和妈妈的联结。现在,我需要让更真实的自己呼吸了。这不是背叛,而是生命的必然成长。


我们理解母亲的局限,她的控制背后可能藏着她内心深层的恐惧,她的焦虑源于她的生命经验,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压缩自我的理由我们尊重母亲,理解她的苦楚,但我们有权守护自我的完整,也应该去探索发展自我的空间。


分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和恐惧,但真正的亲密,永远诞生于两个独立灵魂的相互凝视。


若这个过程中感到艰难困苦,也可以选择进入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修通整合内心的爱与恨,好与坏,与母亲逐渐分离,在新的客体关系中,重构新的关系模式。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个人成长:成为母亲,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

个人心理咨询:成为母亲,是一个女性蕞终的归宿?

女性议题:婆媳关系中的母性竞争 

产后抑郁:对女人蕞深的误解,是为母则刚 

D一代“海淀妈妈”与被“鸡娃”女儿:她们曾经密不可分,却没了自我





温馨提醒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可以联系m.020ljx.com,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3316087099,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