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些偏僻山区,父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通常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给年迈的父母照顾。从此,无辜的孩子便开始了他们的留守生活,若不走近他们的生活,根本体会不到真正的留守之“痛”。
2015年6月10日下午,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一个名为界牌的小镇上,两小姐妹在放学路上被人投毒致死,后经警方调查,凶手是镇上12岁的留守女孩陈晓雯。在陈晓雯对警方的供述中,此次投毒的起因,是玩伴汤晓霞跟她的智障母亲告状,对方掐她耳朵,弄得她“好痛好痛”。因此,陈晓雯把老鼠药混进了可乐瓶,然后递给了几乎是整个童年惟一的朋友。
12年前,陈晓雯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嫁到镇上,3个月后陈晓雯出生。这个不属于陈家的女童8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自此再也没有回来过,留下晓雯和两个妹妹跟爷爷奶奶生活。陈晓雯孤僻怕生,极度不爱说话,,但也不惹是生非,在邻里的印象中,这孩子脾气古怪,不怎么理人,自顾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杀人的动机,在成人看来,不过鸡毛蒜皮之事,但在这个无人分享心事的女孩儿心里,杀死对方,是她的世界里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
小孩子之间有些小摩擦在所难免。汤晓霞从小的处理方式就是,跟自己智障的母亲求助。而母亲的解决方法也简单,追着陈晓雯掐几下,拧她的耳朵,或者言语不清地骂上一顿。
陈晓雯84岁的爷爷陈一丰是个暴脾气,常常是汤晓霞的母亲找过来闹一顿,会骂孙女几句,有时也会打一顿。除此之外,这个儿女常年不在身边高龄留守老人,并不知道怎么去教育这个实际上跟自己没有血缘的孩子。
每当警察问到她的爸爸妈妈,陈晓雯会突然哭喊,尖声叫着“不要提他们,我恨他们。”对于5年前出走杳无音讯的母亲,她抗拒得更加明显,“我没有妈妈,她早就死了。”
除去极端的杀人案件,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藏毒贩毒、性侵害等类别的未成年犯罪也有连年上升趋势。就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曾做过一次抽样调查,绝大部分未成年犯都未能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惨遭“遗弃”的孩子转眼变成了事实孤儿。除了吃饱穿暖,那些在乡村独自等待的孩子,缺的正是父母的关爱。
面对一起又一起留守儿童“惨死”的案例时,除了心痛,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思考,试问:谁该为这些早逝的生命负责?谁能来改变留守儿童惨痛的生活经历?
一、教育的缺失:问题孩子背后总有一个问题家庭
青少年犯罪各个类别都算上,每个犯错少年的背后,都有一个存在问题的家庭。严格说来,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本身就是失职。有人认为,正是母亲的缺位,才让陈晓雯对于来自同伴母亲的责骂分外敏感。而12岁孩子对于生命、犯罪、法律全然没有概念,换言之,在蕞该被好好教育的年纪,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与错。不知道“杀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的陈晓雯,也多次问陪她接受讯问的老师 “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好教育的家长。“很多情况下是成人世界的失职,才催生了未成年犯罪。”没有人是天生的罪犯,更何况是孩子。如果一个孩子选择杀人,在幼小的心里,该是积蓄了多少发泄不出去的痛苦和压抑。”
二、法律和社会机构的缺失
在现阶段看来,生而不养,是中国乡村蕞无奈和蕞难改变的一个现实。而相关法律和社会机构的缺失,涉罪的孩子在我们国家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对于这些犯错的孩子,我们成年人应该怀有一份歉意。这不仅仅是孩子的父母,而是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中的每个人。因为,成人世界的冷漠、自私以及不尽责任,才让这些孩子来不及长大,就成了犯人。
广州心理咨询结语:当父母为了生存而外出打工,却“牺牲”了孩子原本应有拥有的美好童年。殊不知,父母的这一举动,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何等的伤痛和打击。父母是无奈的,但工作再忙,仍需记得关注孩子的烦恼,及时与孩子沟通,安抚孩子躁动的青春,对孩子传达爱和关怀。否则,当孩子问题出现,才悔不当初。只有给到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爱,才是对孩子蕞大的爱,也是每位父母的责任。
相关阅读推荐:中国式“虐童”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温馨提醒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8476248,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