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4371477

020-34385911

13316087099

15815815407

中国式“虐童”事件为何频频发生?

发布时间:2015-04-07 09:53:17    点击:1542
分享到:

  网友“朝廷半日闲”在微博上公布出一组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一名男童浑身是伤,特别是背后,伤口密密麻麻,看上去像被鞭子抽过,怀疑遭其养母殴打所致。据警方调查得知,该男童小虎在6岁时被合法收养,其养父母都是高知群体,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律师。

  小虎(化名)是个活泼可爱的男生,在学校上二年级,而且成绩很好。小虎养母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小虎除了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外,还要完成母亲布置的阅读课外读物的作业。当养母问课外读物里讲了哪些内容,小虎未回答出来,结果遭到养母的一顿毒打。

  小虎所在学校的老师发现孩子不对劲,先是注意到孩子的耳朵里有血迹,之后孩子向老师请教,说脚痛不能值日。当时他们将孩子的衣服揭开时,看到满背都是鞭痕惊呆了。据老师透露,这次是第三次发现孩子被家长痛打。当老师计划于第二天家访与家长沟通,跟孩子说明后,孩子竟吓得发抖。小虎其实很害怕他的养母,如果贸然沟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加剧。

 心理咨询解读:为何中国式“虐童”事件频频发生?这到底是制度之殇还是人心扭曲?

  一、法律制度的不健全

  而国外则有专门对儿童的保护法律,比如说,美国法律也规定了有关政府要保护儿童不受虐待和忽略,确保父母或法律监护人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不给儿童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如果邻居、学校老师等发现儿童受到虐待的可疑情况,必须向有关机构报告,否则,他们自己就可能受到轻罪指控。

  如果父母被发现打了孩子,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说被剥夺对孩子的监护权。政府方面还会提出让父母接受心理治疗,或者上父母课程、减压课程以及情绪控制课程等。对于孩子,如果他们的身体已经受到了伤害或者极有可能受到身体伤害,政府会在一定期间内对有问题的家庭定期进行监督。

  而中国在对儿童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法律漏洞。法律并没有规定教师、医生、邻居等作为儿童遭受暴力伤害的举报义务人。在信息不畅通的情况下,遭到暴力伤害的儿童很难获得法律上的援助。由于没有对暴力达到何种程度应受到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即使发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儿童实施暴力,警察一般也只是采取警告的方式,这样可能会让家长更“生气”,对孩子施加更严重的暴力。

  二、传统观念助长“虐童”行为

  在东方的文化和生活中,父母“教训”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打骂孩子更是司空见惯,所谓不打不成材、棍棒之下出孝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认为打孩子、骂孩子都是平常小事,甚至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想如何对待孩子就如何对待;而在旁人看来,家长管教孩子也是天经地义的,这都是属于别人的家事。

  因此,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打孩子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外人更不愿意去干涉这些虐待行为,这更放任了很多儿童受虐事件的发生。

  三、父母不懂得如何教孩子

  大多数父母都是出于教育孩子的这一合理目的,从而打骂孩子,在这过程中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和永久性的生理、心理或情感伤害。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让父母气愤难耐甚至束手无策的时候。很多家长往往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只好通过蕞原始的方式——暴力来解决。由于弱小的孩子无法反抗,这种方式可以短暂地让孩子屈服。

  四、家长的人格不完善

  很多家长从小遭到到父母的暴力对待,自身的成长没有得到完善;有些家长有严重的家暴倾向、人格缺陷。而如果父母的人格结构出现问题,往往在情绪管理上也是严重缺乏的。一旦发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产生很多强烈的情绪,如生气、愤怒、焦虑,就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毒打孩子、或者通过责骂孩子;有些家长则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者在外受挫,就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工具。这样做导致孩子的内心产生恐惧。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被父母殴打、责骂,他们无力反抗,只有认同了这种暴力方式。当他们建立家庭有了孩子,就更可能去虐待他们自己的孩子。所以,儿童虐待容易家族继代相承,受虐儿童容易形成“与攻击者认同”,成年后易对自己的孩子施暴,形成恶性循环。

  相关阅读推荐:8岁女童被母亲绑树上打死,孩子怎堪如此酷刑?

   

温馨提醒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我们联系wap.020xlx.com,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可以联系m.020ljx.com,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心理咨询预约热线:020-38476248, 心理咨询预约微信:15815815407

广州李建学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江南西总部: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1703室(广百新一城楼上)

江南西分部: 广州海珠区宝业路46号江南花园D座3006室(广百新一城楼上)粤ICP备16042130号 技术支持:华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