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去逛街,原本说好只买书,没想到孩子买了一大堆玩具;孩子不想吃饭,家长哄孩子吃一小碗就行了,但是孩子蕞后只愿意吃几口;很晚了,孩子还不想睡觉,妈妈好言相劝无效,只好强行让孩子到床上……家长发现,自己总是在和孩子不停地讨价还价,孩子难以遵守约定的规则。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为您解析:父母可以怎样让孩子学会一定的规则?
有位妈妈下了班就赶着去幼儿园接女儿,一路兴奋的告诉孩子:晚上妈妈要带你去见我的几位好朋友,今天到超市只能进去一下,买些水果和面包就要走了,不能像以前一样又逛又玩。我们要赶时间,你先答应妈妈不可以要求买任何东西,好不好?女儿同意了。
没想到当妈妈挑水果的时候,女儿却兴冲冲地分别拿着文具盒和一个会跳舞的小娃娃问妈妈能不能买,妈妈说:我们今天不是约定好了,不能买东西哦!女儿有点失望。也略有抱怨。收银机前正促销全家都喜爱的口香糖,女儿指着广告开心的提醒妈妈,妈妈也很欢喜的拿了一条口香糖说:好,这个大家都喜欢吃,而且你今天也很乖,就当作给你的奖励吧!结账后母女俩愉快的赶赴聚会地点。
以上例子中的母女的沟通是不是很成功呢?亲子教育专家分析,她们的互动看起来顺利流畅,却还是隐含着不足的地方:
1.母亲的行为包含着不易觉察的“自我中心”的态度。如果作为对女儿很乖的奖赏,如果孩子喜欢的小娃娃和促销的口香糖价格差不多,是不是愿意买小娃娃给孩子呢?事实上这位妈妈她买口香糖只是因为价格便宜,她也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买不买,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其次,其实口香糖是为全家人买的,说是给孩子的奖品真的是牵强了。
2.妈妈用零食鼓励孩子的做法会让人疑惑。妈妈如果表扬孩子:“你今天能够依照约定来做,真是不容易!”“你越来越懂事了!”这些话语对于提升孩子的自信,效果更胜过任何物质奖赏。然而,妈妈在结账时决定买口香糖作为孩子自律的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对约定的原则产生疑惑。明明说好除了水果和面包之外不能买其他东西,结果却是依照妈妈的喜好与判断来决定买或不买。
所以,家长管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先想清楚合理的行为底线。
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在这个范围内,父母不只应该痛快的答应,更要为孩子的自我节制喝彩。比如说,平时家长规定孩子每天蕞多只能吃三颗糖,孩子要求吃一颗糖,家长就应该答应孩子。
如果孩子的要求超过合理的范围,就需要说明底线在哪里,并且温和而坚定的执行。案例中母亲拒绝孩子买笔盒和小娃娃的要求,母亲说明了原来的约定,这种做法是合理的。
如果孩子的要求让我们发现自己原来规范并不合理,那么,就清楚的告诉孩子修正的理由。母亲蕞后买了口香糖作为孩子的奖赏,母亲应该告知孩子,买口香糖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做违反了约定。
这样,父母每次温和地和孩子讲原则,讲道理,孩子也渐渐会成为一个讲道理、重民主的人。